姚凯: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
作者
/
姚凯 教授
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人才理论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之大计,建设全球人才高地,则需进一步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科研创新高地的战略动因
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科研创新高地是在深入研判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全面分析国际科技竞争态势、科学分析全球人才集聚和流动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论断,为我国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赢得新一轮全球人才竞争绘就了新时代发展蓝图。
从国际环境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全球范围的新冠疫情加剧了全球规则的重构和逆全球化潮流的出现。中美贸易、科技冲突日益严峻,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错综复杂的全球形势使得全球人才短缺进入常态化,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日益成为赢得国际比较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我国海外引才形势恶化、挑战加重的趋势或将长期存在。因此,我国在进一步开放与科技大国合作的同时,也要不断拓宽引才育才路径,积极与关键小国建立人才和技术的交流合作。
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济正处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期,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摆脱原有制造业产业链主要分布于微笑曲线底部的“世界加工厂”地位,通过“补链”和“强链”实现产业链的高端化,通过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的深层次融合与良性互动实现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而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叠加对科技创新和三链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创新驱动实质上就是人才驱动,以科技高水平自强自立推动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实现,内在地要求通过打造全球人才高地和一流科研创新高地,塑造一流的宜居乐业人才生态,高质量集聚全球优秀人才,从而高水平引领创新链、产业链的融合发展,尽快抢占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科研创新高地的战略对策
第一,贯彻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对接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创新引领发展的战略需求,深化、强化和细化人才强国战略,致力于统筹整合本土人才、国际人才两支队伍,充分调动和激发本土人才和国际人才两支队伍的活力和积极性,从整体上优化我国人才高水平集聚、全球化配置、潜能充分开发等人才价值链的全链条管理。此外,人才计划管理应以人才评价和激励创新破解当下“人才帽子”的负面效应,以系统科学的人才理论突破当前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瓶颈问题,进而开创我国人才工作和人才治理的新局面。
第二,改善人才环境,重视创新团队的培育,以传帮带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出年轻的科学家团队。积极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或者其他优秀的海外团队领导人,其主要目的不是让这些领军人物来做研发,更重要的任务是带团队,开阔年轻人才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其国际化的研究和学术交流能力,让年轻人在大型的科学研究项目中不断得到磨练和成长。一是改革对国际高端人才及其科研团队管理的行政监督管理体制机制,采取综合授权管理方式,建立由研究人员自主管理的任务式管理体制;二是尽快推动政府和用人主体单位层面建立、细化和落实国际高端人才科研成果所有权制度,激励国际高端人才及其团队的创新成就感;三是成立为国际高端人才服务的专业化机构,为高端人才及其团队成员办理医疗、保险、居住、子女入学等生活事务和其他日常行政事务。
第三,将创新教育植入教育的各个阶段,注重创新思维培养。一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要注重科学普及教育,尽可能避免定式思维的培养,从多方面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不要让他失去好奇心和创造力。全社会要高度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科学技术的普及教育工作,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注意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二是学校教育要避免一味的考试评估,应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评价,敢于在考试上进行创新,而不仅仅是以考试考分单一地评价学生。三是中学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师应尽可能地鼓励学生无功利心地自由探索和创新,让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创新性地解决问题。比如复旦大学高度重视通识教育,让学生能够自由探索,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自己的学习科目和研究课题。
第四,在实践中磨练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高端创新人才无法单纯通过学校培养出来,还要在科研实践中不断得到磨练和提高。要鼓励创新者不断通过社会实践和创业,提高科研转化率。加强实践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应设计合理的课程,逐步建立培养实践型创新人才的专业化学校,强化落实高校的实践型与学术型双导师制度。比如说法国的工程师大学主要是以培养专业工程师作为目标,这种专业化的教育是以创新应用为导向,为创新实践的人才培养提供专业化的课程培养体系以及成长发展的路径路线。
第五,实现创新人才分类管理,构建以人才自身为主体的人才治理体系。创新人才的类别很多,包括青年科创人才、科研型创新人才、创业型创新人才,建议针对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探索不同的培养方式和渠道,形成针对性的培养战略和规划。在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治理过程中,要鼓励和引导人才自身积极参加人才治理体系,如上海对创新人才的评价就采取了以赛代评的做法。未来进行人才分类评价中,可以鼓励人才作为人才大数据的微观载体积极提供个人数据参与人才评价和管理,形成人才活力竞相迸发、参与治理积极性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
(上海高校智库供上海学习平台原创专稿,供稿单位:市教卫工作党委、复旦大学,作者系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人才理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时代国际人才集聚及中国战略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 | 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
排版 | 刘宣
往期回顾